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七月,武汉文理学院赤商追光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携手“非遗文化宣传”,踏入了孝感市孝昌县邹岗镇中心小学,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扎染与衍纸的艺术之旅。当古老的技艺与孩子们清澈好奇的目光相遇,一场文化与童真的美妙邂逅悄然发生。
在7月6日的扎染课堂上,彩色布料仿佛变成了童年的诗篇。教室里,讲桌上铺开的染布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,当他们第一次触摸到这些色彩斑斓的布料时,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。志愿者老师首先为他们介绍了什么是“扎染”,在正式制作时,他们用绳子、皮筋将布料扎成各种形状,仿佛在系住一个个小秘密。经过浸染、氧化、拆线等一系列步骤,当白色纹路在缤纷的底色中显现出来时,教室里惊呼声此起彼伏:“老师,我的布像云朵一样!”“我的像海浪!”特别是那个害羞的小女孩,紧紧攥着染出“星空纹”的作品不肯松手,她说要将这片“夜空”带回家送给妈妈。原来,非遗并不是博物馆中冰冷的标本,而是充满童趣的艺术。
在7月9日的衍纸课堂上,孩子们用指尖创造出魔法般的世界。彩纸条在孩子们的手中变成了“魔法棒”,通过卷、捏、拼贴等步骤,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小世界:有卷成荷花的清新雅致,有拼成蝴蝶的轻盈灵动,还有用几何卷纸搭建的“彩虹小屋”。一个小女孩反复调整纸条的弧度,最后满怀期待地将完成的作品递给老师,那一刻让人明白非遗的传承,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对美的想象与坚持。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经历让大学生志愿者们收获了许多难忘的“第一次”:第一次站在乡村的讲台上,尽管声音有些颤抖,但内心坚定;第一次被孩子们追着问“老师,明天还教我们吗”;第一次发现,所谓“教育”,不过是蹲下身,陪他们一起将颜料溅在围裙上,把纸条卷出歪歪扭扭的花瓣。那些熬夜备课的疲惫、嗓子喊哑的瞬间,都在孩子们捧出作品时的笑容中,化作最甜美的回忆。非遗文化不是遥远的过去,而是可以握在手心的现在。
当乡村孩子的童年被扎染的缤纷、衍纸的彩点亮,当他们的创造力在传统技艺中生根发芽,这次“七彩假期”暑期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活动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。文化的传承,从来不是单行的接力,而是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星河图。这个夏天,赤商追光者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将继续与孩子们一起,让非遗在乡土中生长,让美在童年里绽放,书写出属于赤商追光者志愿服务队的非遗教育的温暖故事。